為《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精神,充分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增進文化認同、文明互鑒的獨特作用,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海峽兩岸非物質文化傳承發展交流研究基地策劃舉辦了“華夏獎”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設計大賽,按照基地工作計劃,每兩年舉辦一次比賽。2021年第一屆比賽收到作品1000余件,2023年第二屆比賽收到作品3000余件,產生廣泛的影響力,促進了兩岸非遺文化交流。今年擬舉辦第三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設計大賽。
踐行美育思想理念
推動非遺設計創新
傳承中華文化基因
增進中華青年交流
“同心”——“同心同向紀行中華”
在社會各界力量的大力支持下,華夏獎·2025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設計大賽正式啟動!大賽以“同心”為主題,“同心”寓意為團結、包容、融合、共識,象征全國各族人民、全體中華兒女同心同向聚共識、合力合拍謀發展。大賽鼓勵當代青年積極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青年視角與使命擔當展現中華文明的強大合力。
青年強則中國強,青年融則兩岸融。本次大賽將促進新質生產力賦能設計傳播,守正創新打造中華文化形象品牌。希望當代青年通過多樣化的設計作品當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熱愛者和具有歷史傳承和時代精神的文化傳承者,當好文化繁榮發展和新大眾文藝蓬勃興起的創造者和文化文明交流互鑒的傳播者。以藝載道,以文化人;同心同向、奮楫篤行,希望參賽者進一步推動文化交流合作,共同擔負起新時代實現祖國統一、民族復興的文化使命!
定向主題
1)宗親文化
宗親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是基于姓氏的中華文化瑰寶。姓氏緣,血脈情,如一條無形的紐帶緊緊牽動著海峽兩岸同胞的心靈;一個個姓氏,一封封家書,一座座宗祠,是尋根謁祖的強大內生動力,呼喚著游子早日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
宗族文化內涵極其豐富,包括祖先崇拜、宗族觀念、祖訓族規、尋根問祖等,以儒家文化為內核,形成長幼有序、尊老愛幼、愛家愛鄉、尋根拜祖等傳統,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參賽作品需立足“根脈認同”與“時代創新”,在尊重傳統宗族倫理的基礎上,通過符號提煉、情感敘事等手法突出正向精神,如“忠孝傳家”、“睦族敦親”等理念,也可以創新轉化與當代生活場景結合,實現文化認同與情感共鳴的雙重目標,成為中華兒女同宗同源血脈相連的具象化載體,為中華文化的全球傳播提供創新樣本。
2)民間信俗
信俗又稱“俗信”,是人們在長期生產生活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約定俗成的傳統理念,在這種理念的支配下,民眾會對某種民俗現象產生心理和行為認同。海峽兩岸在血脈、文化等方面具有綿密深厚的聯結。中華文化是臺灣文化之“根”,臺灣社會的價值觀念、文化習俗、宗教信仰等諸多方面,無一不帶有中華文化的深刻烙印。民間信俗作為一種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價值。通過保護和傳承民間信俗,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歷史、認識文化、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許多民間信俗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例如,關公信俗、媽祖信俗等都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參賽作品需緊扣民間信俗這一主題,需在尊重傳統信仰的基礎上,活化信俗文化,成為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紐帶。鼓勵創作者圍繞民間信仰及歷史文化開展廣泛的研究,從文化遺產的保護到文化價值觀的傳承,全方位、多角度地深入探究其豐富內涵。
3)知音文化
三千年前,伯牙與子期因一曲《高山流水》結下曠世知音情誼,從此,“知音”二字便深深鐫刻于荊楚大地的文化基因之中。古琴臺、琴斷口等地名,楚王車馬陣、編鐘樂舞等文化遺產,皆為這段傳奇的見證。知音文化從“高山流水”的琴音中走來,逐漸演變為一種追求理解、包容與和諧的精神符號,既凝聚了楚人“重情尚義”的品格,也承載著中華文明“和合共生”的理想。“唯以心相交,方成其久遠。”建立在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基礎上的統一,必能實現兩岸人民以誠相待、相互理解,在不斷增強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道路上同向前行。今日的“知音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彰顯,也是以“知音”詮釋多元文化碰撞中的理解與包容。
參賽作品需緊扣“知音”這一主題,深入挖掘其精髓,將其與現代審美趨勢相結合,打造出既具文化底蘊又不失時尚感的文創產品。期待創作者以多元視角,將歷史的厚重轉化為時代的輕盈,讓“高山流水”的琴音,激蕩出屬于這個時代的文化強音,創作出符合當今時代的藝術語言體現兩岸共同、共通的文化之源,讓這份瑰寶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非定向
主題
主題闡釋
同宗同源,一脈相承;
尋脈中華,共敘未來。
※如投稿者的創作不是依據基于定向主題而開展的,均可作為非定向主題投稿
1媒體傳達設計
設計方向包括:品牌形象設計、影像與動畫、數媒交互設計、插畫藝術與海報設計。
設計賽題內容包括:海報、標志、品牌、書籍、包裝、插畫、字體、網頁、交互APP、表情包、IP形象、動畫、動漫、短視頻、微電影等。
2工業產品設計
設計方向包括:智能產品服務設計、時尚生活產品設計、中國傳統文化創新產品設計。
設計賽題內容包括:交通工具、智能設備、居家產品、文創產品、工業制造等。
3潮玩IP設計
設計方向包括:潮流風格塑造、角色故事構建、多媒介融合設計。
設計賽題內容包括:原創潮玩角色形象、潮玩系列產品設計、潮玩場景搭建、基于潮玩IP的跨界合作創意方案、潮玩IP衍生周邊設計(如文具、服飾、飾品等)。
4環境空間設計
設計方向包括:鄉村空間改造、城市人居環境、歷史遺產空間、展示環境空間。
設計賽題內容包括:建筑、景觀、室內、園林、規劃、展示、公共空間、家具設計、環境公共藝術等。
5服裝與服飾設計
設計方向包括:都市服裝與服飾美學設計、服裝前沿科技與先鋒設計、傳統與時尚活化設計、可持續時尚穿戴設計。
設計賽題內容包括:服裝、染織、鞋帽、飾品以及相關穿戴用品等。
6傳統手工藝類(實物作品)
設計方向包括:傳統技藝技法創新、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融合、傳統手工材料新應用。
設計賽題內容包括:以傳統刺繡、木雕、陶瓷、剪紙、編織等手工技藝創作的創新實物作品;將傳統手工技藝元素融入現代產品(如家居用品、時尚服飾、飾品、文具等)的實物設計;基于傳統手工技藝與新材料結合打造的特色實物創作;以傳統手工技藝制作的系列化實物產品。
※注:以上類別均可使用AI輔助設計,但需要在設計說明中說明。
1報名時限
即日起至2025年9月15日
(作品與報名表同時提交)
2報名費用
免費
3參賽對象
海內外青年師生、非遺傳承人、傳統手工藝從業者、創業人才等
4參賽作品要求
1)參賽作品要求符合大賽主題、能體現“中華民族一家親”理念。作品表現形式和藝術手段不作限制,但須蘊含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創意獨到,設計新穎,反映文化發展的時代要求,具有較高的藝術品位和當代審美意趣,在創作設計理念、材料、造型形態、工藝技術或功能應用上有所創新。
2)參賽者需提供作品設計圖、效果圖或實物作品照片(單件作品參賽提交圖片不超過5張,系列作品提交圖片數量不超過8張。其中:至少1張圖片體現作品全貌)。圖片作品格式僅限jpg、jpeg格式,圖片建議A3尺寸,像素300dpi,圖像色彩模式為RGB,JPG文件單個大小不超過12M,最多上傳8張作品。上傳成功的圖片均會在作品上傳頁面顯示。
3)傳統手工技藝類作品必須提交實物作品的照片,圖片拍攝背景統一為白色,至少需拍攝實物的正視、側視、頂視三個面的信息。該類作品入圍或獲獎后必須根據比賽主辦方要求提供實物作品參與展覽。(參加傳統手工藝賽道的傳統手工藝人,獲獎選手有機會參加2026年舉辦的非遺文創研習營。)
4)潮玩IP角色設計、潮玩玩具設計作品應須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符合主流文化方向,內容健康,積極向上,造型生動,有辨識度和親和力,適用于衍生品設計延展與生產。
設計一個或一組既具有鮮明個性又充滿趣味性的卡通、人偶IP形象,形象應具有實用性,易于跨媒介傳播,便于二次開發。對于此類作品請提交至少1張平面效果圖,尺寸不限,圖片格式為JPG,分辨率不低于300dpi。
5)參賽者需提交電子版參賽表,按照要求填寫參賽作品文字說明,明確闡述作品的設計思路和理念等(200字以內)。
6)提交的參賽作品圖片中不得出現任何與參賽人員姓名、單位相關的文字、圖案、標記及其他與設計方案無關的符號,不符合規定者將被視為無效作品,取消參賽資格。
7)所有參賽作品應為原創設計,可使用AI輔助設計,但需要在設計說明中說明。知識產權糾紛由參賽者自行承擔。
8)所有參賽作品的知識產權屬作者所有。主辦方對所有參賽作品享有展示、出版等權利,參賽作品將被無償使用于邀請賽的宣傳、展覽、媒體報道等場景。
版權聲明:最終獲獎的作品版權歸屬于主辦方,主辦方在宣傳、展覽及其他相關活動中使用該作品,并且可對該作品進行二次開發。
9)參賽者應認真了解并接受大賽規則,主辦方對賽事規則具有最終解釋權。
本屆大賽設一等獎2名,獎金10000元、二等獎5名,獎金3000元、三等獎15名,獎金1000元,優秀獎若干。同時設置三個特別獎項。
獲等級獎的高校師生將有機會參與由臺聯主辦的千人夏令營活動。獲等級獎的傳統手工藝人將有機會參加由主辦方舉辦的非遺文創研習營活動。
設置“最佳組織獎”若干,表彰組織工作先進單位。
獲獎名單預計將于2025年10月中旬公布。
參賽獲獎作品將在專業展覽場所展出,所有參展作品將統一編輯成冊。
※注:上述獎金金額均指稅前金額。組委會在收齊獲獎者提供的信息后,將配合國家要求依法扣除稅款,再將完稅后的獎金發放至獲獎者指定賬戶。如獲獎作品的參賽者是以多人的團隊或小組形式組成,具體獲獎金額需組內成員自行分配,所涉紛爭均與組委會無關。
參與比賽者不得出現抄襲、仿冒等違規參賽行為,一經發現參賽作品存在抄襲或其它侵權行為,主辦方將取消其參賽與獲獎資格,收回獲獎證書;
參賽作品應符合“中華民族一家親”理念,不得有違反社會公德和社會公共利益等內容出現;
所有參賽作品的知識產權屬作者所有。主辦方對所有參賽作品享有展示、出版等權利,主辦方有權將參賽團隊提交的參賽作品、相關信息、參賽團隊信息用于宣傳品、相關出版物、指定及授權媒體發布、官方網站瀏覽及下載、展覽(含巡展)等與大賽發展相關的活動項目;
如發現參賽者使用不正當手段影響評比過程的,取消其參賽資格;
凡參賽者均視為同意并遵守以上各條規定,主辦方保留對本次比賽的最終解釋權;
獲等級獎選手須提交實物作品或高清效果展示圖,以便參與后續展覽,大賽組委會將后續提供具體要求。
請登陸大賽官網進行線上報名,并在線提交參賽作品。
ichaward.com
聯系方式
聯系人: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聯系郵箱:ichaward 163.com
實物
寄送地址
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珞獅南路122號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華夏獎·2025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設計大賽會務組)
收件人:王老師
※注:寄件時請將報名信息等內容打印出來與實物一并郵寄。
指導單位:
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
主辦單位:
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海峽兩岸非物質文化傳承發展交流研究基地
湖北省臺灣同胞聯誼會
武漢理工大學
武漢市中華文化學院
武漢文化旅游集團
武漢市臺灣同胞聯誼會
承辦單位:
湖北省非遺研究中心(武漢理工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武漢市中華文化學院非遺傳播交流中心
武漢理工大學港澳臺事務辦公室
協辦單位:
環球人物雜志社
湖北省非物質文化保護中心
武漢瑞美展覽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非遺工藝協會
臺灣中華青盟促進協會
SGDA深圳市平面設計協會
深圳潮玩設計研究有限公司
華夏理工學院
支持單位:
湖北省電影家協會
湖北省影視制作協會
湖北省網絡視聽協會
湖北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手工藝文化研究中心
湖北石上居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梅耶(湖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https://mp.weixin.qq.com/s/Pp4gfAuPO9c5Gi9XpGncV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