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梓銘(碩士)
作品名稱:《覺》
指導老師:張海軍
尺寸:180cm×180cm×340cm
作品釋意:
本作釋義開放,您所理解的,正是它的意義所在。
金玥(碩士)
作品名稱:《車鎖》
指導老師:張海軍
尺寸:尺寸可變
作品釋意:
陶瓷材料存在著“矛盾性”——外表給人以堅硬厚實的感覺,同時又是脆弱易碎的。而騎行圈里也流傳著一種黑色幽默:“買車鎖是開始丟車的第一步”(車鎖看起來堅固穩實,但仍然阻止不了車子被盜,“鎖車”的行為反而成為一種心理上的安慰)。所以該作品想用陶瓷來表現自行車鎖的“脆弱”和對生活的思考:越在乎的東西,反而更容易失去。
王瑀茁(本科)
作品名稱:《魄·立》
指導老師:張海軍
尺寸:30cm×30cm×70cm×3
作品釋意:
惆悵,困境,堅韌,每個人面對困境的解決方式不同,而我將這記錄下來,用抽象的造型回應動態的人生。
劉嫣然(本科)
作品名稱:《路》
指導老師:張海軍
尺寸:600cm×150cm×100cm
作品釋意:
在城市中,那些拐杖是他們走過的痕跡。阻礙不僅僅是沉重的石墩,還有在視線范圍內也無動于衷的忽視。或許只需要停下一秒,就能看見這條路上被忽視的痕跡。
梁世嘉(本科)
作品名稱:《恿》
指導老師:張海軍
尺寸:500cm×500cm×400cm
作品釋意:
當我們勇敢地排解掉心里的壓力時,它們也可以成為我們的力量,如同沖破黑夜的流星!
吳佳歆(本科)
作品名稱:《生肖系列—爻變》
指導老師:張海軍
尺寸:55×50×37cm、53×43×50cm、1000×714×594cm、50×49×48cm、50×39×31cm、50×38×31cm、50×47×42cm
作品釋意:
多面體矩陣中,形態各異的生肖軀體被拉伸、壓扁,在破碎的外殼間扭曲、延展。這些變形的存在,似在桎梏中奮力掙扎,又于裂變處迸發新生。作品以抽象化的視覺語言,隱喻傳統文化在現代浪潮中的擠壓與突圍,無聲訴說著沖破束縛、涅槃共生的堅韌與力量。
陳皓澤(本科)
作品名稱:《容器》
指導老師:張海軍
尺寸:160cm×50cm×180cm
作品釋意:
世途喧囂,心為形役。破樊籠而鳴天籟,方見本心朗照。
林晞暻(本科)
作品名稱:《閉環飼育場》
指導老師:張海軍
尺寸:500cm×500cm
作品釋意:
這里沒有無辜的旁觀者,因為每個人都曾是鍍金塑料的吞咽者;這里也沒有祭壇,因為我們早已活在諸神廢棄的養殖場。蒙眼布不過是一面誠實的鏡子:當你俯身凝視閉環時,會看到那兒留著屬于每個人的、微小卻灼熱的共謀印記。《閉環飼育場》并非絕望永無止境的閉環,而是希望撕扯出一條裂縫。抬起頭,一些認知開始緩慢解凍。
李響(本科)
作品名稱:《透明記憶》
指導老師:張海軍
尺寸:250cm×30cm×150cm
作品釋意:
我們總以為記憶存在腦中,卻忘了身體早把往事刻進皮膚。當指尖碰到水中漂浮的模糊輪廓,喉嚨突然發緊、膝蓋不自覺蜷縮,那些被理性過濾的記憶,正從毛孔里涌出來。每件舊物都藏著沒說出口的故事。水床變成了記憶容器,舊物在水波中浮沉,像極了我們在家庭關系里的掙扎。
導師寄語:
本屆畢業生以多元視角回應時代精神,以敏銳的感知力與批判性思維,將個體經驗升華為公共敘事。吳佳歆《生肖系列—爻變》以幾何裂變重構傳統符號,揭示文化基因的韌性;王瑀茁《魄·立》以抽象形態凝固生命動態,捕捉生命在困境中的堅韌姿態;劉嫣然《路》將城市設施轉化為社會關懷的紀念碑,喚醒對隱性障礙的凝視。梁世嘉《恿》以痛感雕塑叩問規訓暴力,陳皓澤《容器》則用空間詩學探尋心靈解放的可能。林晞暻《閉環飼育場》以尖銳的裝置語言刺破現代社會的集體無意識,李響《透明記憶》通過水體與物件的互動,解剖家庭記憶的隱性創傷。研究生李梓銘《覺》以未來佛意象構建開放神性場域,金玥《車鎖》則借陶瓷的脆弱性解構安全感悖論。
這些作品共同呈現出Z世代對傳統與當代、個體與系統的深刻思辨:他們以藝術為刃,剖開現實的表層,或詰問、或療愈,在解構中重建意義。愿這些作品成為觀者與創作者對話的起點——那些被凝固的掙扎、被具象化的哲思,終將在公共空間的共振中,獲得更遼闊的生命力。
作品展示詳見(復制以下鏈接進瀏覽器查看):
https://mp.weixin.qq.com/s/v21gRKmepll_neMiSHp1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