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頭文件.png
關于舉辦2025首屆嶺南“好房子”設計大賽的通知
各有關單位:
為貫徹落實2025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關于“好房子”建設的工作要求,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高居住建筑設計水平,推動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引領房地產高質量發展,適應人民群眾高品質居住需要,在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指導下,廣東省建筑節能與綠色低碳協會、廣東省建筑材料行業協會和廣東省建設工程綠色與裝配式發展協會決定聯合主辦首屆嶺南“好房子”設計大賽,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大賽宗旨
(一)貫徹“適用、經濟、綠色、美觀”新時代建筑方針,堅持人民城市理念,讓人民群眾安居,努力建設“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讓群眾享受高品質居住生活。鼓勵建筑設計師弘揚創新精神,創作出符合現代生活方式、融合嶺南獨特傳統文化和地域特色與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優秀住宅設計作品,推動設計成果落地實施,建成一批“好房子”示范項目,促進我省住房城鄉建設事業高質量發展。
(二)參賽作品應符合國家及廣東省相關標準規范的規定,符合住建部關于好房子在“高度、溫度、濕度、凈度、亮度”等方面的要求,融入綠色、低碳、智能、安全的設計理念,充分考慮居住的健康舒適性、便利性、全齡友好性和安全耐久性,適應不同年齡層次和家庭結構的需求,具有較強的可實施性,成本適宜、有利市場推廣;具有顯著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
二、大賽主題
新時代設計高品質住宅
三、組織機構
指導單位: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
主辦單位:廣東省建筑節能與綠色低碳協會、廣東省建筑材料行業協會、廣東省建設工程綠色與裝配式發展協會
承辦單位:廣東省建筑節能與綠色低碳協會好房子分會、廣東省建筑材料行業協會裝配式建筑分會、廣東省建設工程綠色與裝配式發展協會智能建筑分會、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戰略合作單位:征集中...
協辦單位:征集中...
支持單位:征集中...
四、參賽對象及要求
(一)參賽對象包括但不限于工程設計企業、項目開發商、施工單位、高等院校等;
(二)同一單位在每個賽題最多可組建5支團隊,不同單位可聯合組隊,每支團隊參賽設計人員不超過10人;
(三)每支團隊在每個賽題中最多可提交2個作品。
五、賽題設置及要求
本次大賽賽題分為改善型住房設計、保障性住房設計兩組,具體賽題任務書詳見附件3與附件4。
六、獎項設置
本次大賽每個賽題分別設置一等獎3名、二等獎6名、三等獎10名,最佳人氣獎12名,優秀獎、優秀組織獎若干,經公示、公布后對獲得一、二、三等獎、最佳人氣獎、優秀獎的項目頒發獎牌和證書,對優秀組織獎頒發牌匾。獲獎作品將匯編成冊,公開出版。
七、賽程設置
(一)參賽報名(2025年7月15日前)
自本通知發布之日起,參賽者按照要求于2025年7月15日前將大賽報名表(見附件1,蓋章掃描版及可編輯電子版)發送至大賽組委會郵箱。
(二)成果提交(2025年8月20日前)
參賽者將參加初評的作品材料及附表(見附件2,紙質與電子版,一式一份)電子版發送至大賽組委會郵箱,以“改善型或保障性住房賽題+【參賽作品】作品標題+參賽單位+團隊負責人+聯系方式”為郵件標題。初評作品材料及大賽報名表紙質版寄送至大賽組委會辦公室。
(三)作品評選(2025年10月31日前)
主辦方組建由行業知名專家學者構成的專家評審委員會,嚴格參照大賽評審標準進行評比審核,采取百分制,按總分高低排序,確定擬獲獎名單及獎項等級。大賽分為初評(初賽)和終評(決賽)兩個階段。
1.初評階段(2025年9月15日前)。主辦方采取“專業評審+網絡投票”的方式進行初評。初評采取百分制,由專家評審委員會專家開展專業評審;再通過主辦方微信公眾號或官網進行網絡投票,并根據得票數量換算標準分。按總分高低排序,確定擬進入終評名單及最佳人氣獎獎項。
2.終評階段(2025年10月31日前)。由專家評審委員會專家團針對初評階段擬定進入一二等獎的單位進行終評。終評采取百分制。按總分高低排序,確定本屆大賽擬獲獎名單及獎項等級。
(四)結果公示(2025年11月15日前)
最終獎項評審結果將及時在主辦方微信公眾號與網站公示。
(五)頒獎儀式(2025年12月中旬)
主辦方擇機舉行頒獎儀式,對獲獎作品的參賽團隊頒發獲獎獎牌和證書,優秀組織單位頒發大賽組織獎獲獎牌匾。
八、其他事項
(一)本次大賽為公益性活動,不向參賽單位收取任何費用。
(二)參賽者必須保證作品的原創性,不得抄襲、剽竊他人作品,不得侵犯任何第三方知識產權或其他權利。參加過其它競賽的作品、使用他人曾經在公開場合發表過的創意作品均不得參賽。上述行為一經發現將取消參賽資格或獲獎資格,收回獎項并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三)參賽作品的著作權歸作者本人所有,主辦方有權對參賽作品無償行使展示、傳播等權利。
(四)對積極組織參賽或成績優異的單位、團體,頒發“優秀組織獎”。
(五)主辦方對競賽規則具有最終解釋權。
九、聯系方式
(一)廣東省建筑節能與綠色低碳協會:包守權
(二)承辦單位:
(三)大賽組委會郵箱:3842168862 qq.com
(四)郵寄地址:廣州市白云區遠景路168號B棟806室
十、附件:
1.2025首屆嶺南“好房子”設計大賽報名表
2.參賽作品要求
3.嶺南“好房子”改善型住房設計賽題任務書
4.嶺南“好房子”保障性住房設計賽題任務書
掃碼下載附件
廣東省建筑節能與綠色低碳協會
廣東省建筑材料行業協會
廣東省建設工程綠色與裝配式發展協會
2025年6月11日
關于舉辦2025首屆嶺南“好房子”設計大賽的通知20250613_00.jpg[圖片滑動]
附件1:
2025首屆嶺南“好房子”設計大賽報名表
參賽單位
參賽人員
(原則上不超過10人)
作品名稱
聯系人
聯系電話
郵箱
通信地址
承諾書
我單位承諾:本參賽作品為我單位原創作品,不存在抄襲等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行為,否則引起的法律糾紛及責任由我單位承擔,且主辦方保留取消作品的參賽資格及追回所獲獎項獎品的權利。
參賽單位(蓋章):
年月日
備注:最終獲獎公示名單中的單位名稱、參賽人員姓名及排序以報名征集階段提交的報名表為準。參賽人員為高校學生的,需在報名表參賽人員一欄中注明,如“XXX(學生)”。
附件2:
參賽作品要求
(一)初評的參賽作品材料要求(8月20日前提交)
1.作品語言為簡體中文,作品度量單位為公制。圖紙均按A3圖幅設計,以PDF格式提供,分辨率為300DPI。
2.設計圖紙采用計算機繪圖,圖面表達形式不限,以充分體現作者的創作意圖為宜。如用AI工作生成圖紙請參賽團隊注明。應用BIM技術的方案須提交BIM模型。
3.設計說明:闡述場地分析、設計整體理念、創意策劃、設計思路、方案亮點、造價估算等主要內容,概述地塊區位、現狀特點和周邊環境情況及地質地貌特征等。
4.方案文本應至少提供:彩色總平面圖1張、鳥瞰圖1張、透視效果圖2張,能充分表達作品創作意圖的平面圖、立面圖各一套,以及其他表達設計意圖的相關圖示等。
5.表達相關技術體系、構造與部品、工藝工法、設計特點、科技創新等的圖紙或說明。
6.其他輔助展示設計意圖的圖紙1張(非必須)。
7.確定一張網絡投票用展示圖,并以“【展示圖】作品標題”命名。
8.2025首屆嶺南“好房子”設計大賽參賽作品情況表(見附表)與作品同時提交。
參賽人員名單在作品提交審核通過后將不能更改。
(二)終評的作品材料要求(接主辦方通知后提交)
初評階段擬定進入一二等獎的單位需提交視頻或PPT展示材料,相關要求如下:
1.材料要求。選擇視頻展示的,視頻時長應控制在5分鐘以內,并以MP4等常用視頻格式播放;選擇PPT展示的,長寬比例應為16:9。
2.內容要求。重點介紹大賽作品的設計思路、技術難點、科技創新點和運用創新技術產生的綜合效益(包括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等)以及其他創新亮點。
附表:
2025首屆嶺南“好房子”設計大賽作品情況表
作品名稱
參賽作品簡要說明及特色介紹(500字以內)
附件3
嶺南“好房子”改善型住房設計賽題任務書
一、設計依據
本次方案設計過程和成果均須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和建設部頒布的有關方面現行標準、規范、規程、定額、辦法,以及廣東省下發的有關規劃、住宅質量安全等方面的文件和規定。
設計過程中應采用現行國家規范或標準進行設計,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內容:
《住宅項目規范》(GB 55038-2025)
《住宅設計規范》(GB 50096-2011)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19)
《好住房技術導則》(T/CECS 1800-2024)
《健康住宅評價標準》(T/CECS 462-2021)
《廣東省宜居社區建設評價標準》(DB44/T 1297-2021)
《廣東省住宅小區智能化系統技術規范》(DBJ/T 15-2023)
二、適用范圍
本項目適用范圍為廣東省內新城開發區、城市更新片區或產業集聚區,尤其是軌道交通站點周邊區域。參賽方案應對設計地塊的城市建設背景、用地現狀、文化特征,結合現代城市住區的發展趨勢,針對改善型住房需求進行深入研究和設計,打造高品質、智慧化、具有嶺南文化特色的示范性住區。
三、設計內容
(一)建設要求
1.功能與空間
1)戶型配置:改善型戶型(≥120㎡),占比≥70%,確保套內使用效率≥80%。
2)可變空間:采用靈活可變的空間設計,如可移動隔墻、折疊家具、模塊化收納等,實現書房茶室復合空間、客臥自由轉換等多場景功能適配,滿足家庭全生命周期動態需求。
3)全齡友好:融入適老化設計和育兒友好元素,如戶內緊急呼叫系統、無障礙設計、兒童活動區安全監控等。
4)智能家居:預裝智能安防、能耗監測、環境控制等高級智能家居系統。
2.綠色低碳與可持續
推廣裝配式技術(裝配率≥50%)、低碳技術,采用標準化模塊組合(如廚房、衛生間整體模塊);強化綠色能源利用,如光伏屋面覆蓋率≥30%,雨水回收利用率≥40%。
3.社區配套
公共服務:配建高品質社區食堂、共享辦公空間及不低于500㎡(含器械區、更衣室、淋浴區等配套區域)的社區健身中心,上述公共服務設施的總建筑面積占社區總建筑面積比例不低于11%。
生態景觀:立體綠化(屋頂花園、垂直綠墻)占比≥20%;社區農圃提供豐富的居民種植體驗。
(二)特色創新
1.智慧社區:
1)集成先進的AI物業管理系統,包括人臉識別、垃圾分類監測、智能停車等。
2)引入社區能源微電網系統,實現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管理,如太陽能+儲能系統。
2.文化表達:
深入挖掘嶺南傳統空間元素,如冷巷通風、灰空間遮陽等。
(三)技術指標
容積率:2.0-3.5
綠地率:≥40%
建筑高度:≤120米(鼓勵錯落有致的布局)
單方造價:≤8000元/㎡(含智能化系統)
(四)圖紙內容要求
1.總平面圖(1:500,標注智慧設施布局、生態景觀節點及交通流線)
2.典型戶型平面(1:50,展示智能家居點位布局及室內空間優化)
3.社區公共服務軸剖面(1:200,體現立體綠化、活動流線及公共空間布局)
4.智慧系統架構圖(含能源、安防、服務模塊)
四、評分標準
1.居住品質與健康(30%):空間舒適度、可變空間適配性、室內裝修品質、全齡友好設計、智能化體驗、健康材料應用
2.生態低碳與智慧環境(20%):綠色技術集成、碳排控制、資源循環利用、智慧環境管理
3.智慧社區與社區活力(20%):智慧社區系統、公共空間交互性、文化特色表達、居民共建機制
4.經濟可行性(15%):造價合理性、技術適配性、運維成本
5.創新性(15%):空間設計、綠色技術、文化融合、智慧系統
附件4
嶺南“好房子”保障性住房設計賽題任務書
一、設計依據
本次方案設計過程和成果均須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和建設部頒布的有關方面現行標準、規范、規程、定額、辦法,以及廣東省下發的有關規劃、住宅質量安全等方面的文件和規定。
設計過程中應采用現行國家規范或標準進行設計,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內容:
《住宅項目規范》(GB 55038-2025)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19)
《保障性住房建設標準》(GB/T 50828-2013)
《住宅設計規范》(GB 50096-2011)
《好住房技術導則》(T/CECS 1800-2024)
《裝配式住宅設計標準》(JGJ/T 398-2017)
廣東省《保障性住房建設技術導則》及地方相關文件
二、適用范圍
本項目適用范圍為廣東省域城市核心區或高密度開發區域,參賽方案應對設計作品所在地的城市建設、用地現狀、城市文化特征、現代城市住區特征以及存在問題進行分類評估研究,提取設計要點,進行切實可行的設計,優先選擇交通便利、產業配套完善的新區、產業園區周邊,強調職住平衡與社區融合。
三、設計內容
(一)建設地點
自選城市地塊,需結合周邊產業、交通及公共服務設施進行綜合選址分析。
(二)設計要求
1.功能與空間
1)戶型控制:以中小戶型為主,單套建筑面積≤70㎡(一居室≤45㎡,二居室≤60㎡,三居室≤70㎡)。
2)空間高效:平面緊湊,功能復合(如可變隔斷、多功能家具),戶內使用面積占比≥75%。
3)基礎配置:每戶獨立廚衛(廚房≥4㎡,衛生間≥2.5㎡),生活陽臺≥1.5㎡,儲藏空間≥1㎡。
2.經濟性與可持續性
1)采用裝配式建筑、標準化模塊設計,降低建造成本;鼓勵綠色建材、光伏一體化技術。
2)社區綠化率≥30%,低成本維護景觀設計。
3.安全健康
結構抗震、抗風設計,確保居民安全;采用環保建材,室內空氣質量達標;聲環境、光環境優化,避免噪音和眩光;
防疫設計,合理通風系統,便于消毒清潔。
4.智能智慧
構建智能智慧社區,包括集成智能照明、安防、溫控等功能的智能家居系統;應用物聯網技術進行車輛識別、人員進出管理的社區管理系統;提供物業服務、社區公告、居民互動等信息服務平臺;以及采用智能監測技術實時監控公共設施的智能化運維體系等。
5.社區配套
1)配建共享設施:公共食堂、洗衣房、社區活動室、兒童樂園等,占比≥總建筑面積10%。
2)無障礙設計全覆蓋,適老化及育兒空間專項優化。
6.交通與停車
1)機動車位按0.5輛/戶配置,優先地下停車;非機動車位≥1.5輛/戶,設充電設施。
(三)特色要求
1.結合周邊產業需求,設計彈性空間(如居家辦公區、共享工作室)。
2.集成智能門禁、能耗監測、共享設施預約等數字化管理平臺。
3.提取嶺南建筑元素(如騎樓、通風遮陽構件),體現簡約地域特色。
(四)層數與密度
以高層為主(≤80米),容積率控制在2.5-3.5,建筑密度≤25%。
(五)圖紙內容要求
1.總平面圖(1:500)
2.標準層平面圖(1:100,含家具布置)
3.戶型組合剖面圖(1:100,展示空間靈活性)
4.立面與造型設計(1:100,體現地域特征)
5.社區共享空間節點詳圖(如共享廚房、活動中心)
6.經濟技術指標(含單方造價、戶均成本、綠色技術應用清單)
四、其他要求
1.確保采光、通風均好性,戶間隔音達標,公共空間自然采光率≥80%。
2.建筑單方造價≤5000元/㎡,采用標準化部品部件占比≥60%。
3.空間創新:可變戶型、垂直綠化、復合功能走廊。
4.BIM正向設計、模塊化快裝體系等技術應用。
5.預留居民共建空間(如屋頂菜園、自助工坊)。
五、評分標準
1.經濟實用(30%):面積效率、建造成本、維護便捷性。
2.社區融合(25%):配套服務、職住平衡、鄰里交互設計。
3.可持續性(20%):綠色技術、低碳運營、適應性設計。
4.安全健康(10%):結構安全、室內空氣質量、聲光環境、防疫設計。
5.創新性(8%):空間靈活度、技術整合、文化表達(含智能智慧創新)。
6.智能智慧(7%):智能家居、社區管理、信息平臺、智能化運維。
https://mp.weixin.qq.com/s/pqKlB_qUizrgV1IcmDHlTw